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

彭教授黑膠系統的震撼教育

本文原寫於2009/09/27




彭教授頭像



現在才踏進LP的懷抱似乎太晚,不過就人生歷練而言,可能卻正是逢時.再年少輕狂些,也許就缺乏足夠的人生知覺與歷練,無法體會那種完全仰賴人工操作,毫無標準零點可言的類比機械美學,也無足夠的涵養能知覺黑白一景的深邃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經過了反芻與消化,再證諸目前自己系統的目前表現,分享一個難忘的回憶...

非常令人高興的,承蒙彭教授不棄,願意親自撥冗指導後輩,應允我到他的研究室一敘,懷著興奮的心情,在一個星光燦爛的夜晚,我到了政大的校門,進入了這個傳說中的音樂聖殿.


第一眼見到彭教授,是在星光之下,驚訝的發覺,本人與簽名檔中的素描側寫相當神似,就是那張似乎可以用一條曲線, 就描寫完所有特徵的教授簽名插畫,打聽後才知道原來出自名家手筆,難怪傳神至極.

教授是相當風趣而開放的人,對於傳授後輩完全不吝惜,只要我能提出的疑問,都是知無不言,言無不盡,只恨個人資質太差,沒能將教授講的全部強記下來,暫待日後以多交流與努力來稍稍彌補自身的不足.

這個研究室是個會令所有音響迷稱羡的場所,長方形的空間裡,滿是豐富的唱片與藏書,是個吸音大於反射的場所,喇叭擺設在長邊約1/3處,一般所稱的皇帝位聆聽位置,在教授平時揮毫的大書畫桌後,但不僅限此處,事實上書桌後方大部分的空間都適合聆賞,包括角落邊的泡茶區,當晚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坐在這裡閒聊,並不覺得音樂的平衡有甚麼問題,就如同在音樂廳一般自然.

彭教授調整的系統,真的是三盤六臂,就是有三個唱盤與六支唱臂在音響架上隨時待命,可隨當天心情或不同音樂選擇適合的組合,唱台完全是自行設計的重量級製作,規模之大令人好生豔羨.

接下來的聆賞經驗是從來不曾有過的,以往認知的音像龐大,到了這裡才見到真正的龐大,以往認知的現場氣氛,到了這裡才瞭解甚麼叫做如臨現場,以往覺得準確的定位,到了這裡才發覺演奏者根本就是搬了大型演奏琴,開了頂架後盡情賣力地在你的面前演奏,彷彿這是他的最後一場音樂會一般....

聲音的密度與衝擊度,與無倫比的震撼著筋肉皮骨,觸鍵的力道再再的讓心臟感受到巨大的震懾,體現的是絕無僅有的龐大,寬鬆,力度與真實.很難完整描述當下的感動與震驚...

那個晚上,經由教授的系統,我才得以窺見黑膠殿堂的奧妙.

看過前幾篇post文就可以知道,我相當擔心LP系統不如CD,因為我對音樂再生的要求,不僅僅是韻味或類比味就可以簡單打發,而是要求除了音樂性外,各項音響性也要能夠與CD相較毫不遜色,這樣才是心目中的完整重播系統.在音逸與Joy Audio讓我對黑膠在音響性的表現上再無懷疑,但是到了彭教授這裡,終於解開了我對於LP音響的諸多謎團.

當晚讓我重新認識與思考古典錄音的問題.自兵役期間開始算,聆聽古典音樂長達十多年,但開始認真玩音響後,卻反而讓我與古典音樂間開始疏離,原因是古典CD音響效果甚差,與近代錄音一比,簡直就是只能說:糊,矇,暗,動態不足,延伸不夠....

因此對於LP玩家每每搜集幾十年前的老黑膠,個人私下一直以為是懷舊的緣故,並不覺得聲音展現能夠有與現有系統相提並論的可能.

但在那個美好的夜晚,這個誤解終被打破.

我聽到的音樂,除了訊噪比以外,古典黑膠在樂器質感,空間殘響/氛圍,立體感,細節的呈現上,再再給我至今無法超越的聽覺感受.能夠在優異的細節再生中,解析體現那種昏室燈光中,微微飄浮的揚塵與煙霧感.

這種頂級表現完全有賴於保留全頻段的所有細節.在16bit/44Khz的數位取樣中,很遺憾的並無法保留住所有麥克風拾取下的訊號..要從一個來源就損失的素材中,去重新"運算"再生出完整的原貌,這當然是緣木求魚.

也因此,古典CD跟黑膠中保留的訊息相比,喪失了大量聲音重播中不可或缺的部份,也因此聽起來就是不完整.

那天晚間,讓我知道了,原來這些訊號,仍然都保存在LP這個媒體當中,未曾失去,關鍵在於有沒有足以再生的方法.

其中最大的訝異與收穫,居然是我一向最興趣缺缺的mono錄音.

曾經開車時,偶然聽到台北愛樂播放的歌劇單曲,當下非常喜歡曲風與演唱的表情與技巧,回家後上網一查,那首曲子是"卡羅素",結果誤會一場,買回一張義大利歌王"卡羅素"的專輯,封面還是黑白的(當時當然沒有彩色攝影),還喜孜孜的以為那麼久以前的錄音工業就如此發達,以前怎麼都沒發現云云,結果當然是一聽之下又乾又澀,不忍多所聽聞,那張CD就此封存.

經此一役,我對於古早錄音,尤其是單聲道錄音完全提不起興趣,直到那個奇妙的夜晚.當教授提議要聽聽更古早的mono錄音時,說實話我是配合演出的,心裡深處其實並不那麼想要一試,結果卻是完全跌破眼鏡,我聽到了與傳統認知大相逕庭的優秀美聲.

如何描述那種音色呢?我是學美術的,比較習慣用影像的觀點來詮釋聲音.優秀的Mono重播,就像是精采的黑白攝影作品.黑白攝影與彩色攝影最大的不同處, 在於無法使用任何的色彩,只能使用極其豐富的灰階層次表現萬物主題.因此黑白攝影作品會比彩色攝影更為注重光影,反差,構圖與層次的經營,在彭教授調校下的mono錄音,正是這樣的寫照.豐富的光影與空間層次營造了整個多元的音樂世界,在那樣的美感裡,彷彿甚麼都已滿足,實在找不出一絲遺憾之處.這是十分難得的經驗.

現在才踏進LP的懷抱似乎太晚,不過就人生歷練而言,可能正是逢時.再年少輕狂些,也許就缺乏足夠的人生知覺與歷練,無法體會那種完全仰賴人工操作,毫無標準零點可言的類比機械美學,也無足夠的涵養能知覺黑白一景的深邃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